液相色譜儀作為現代分析實驗室的常用儀器,廣泛應用于藥物研發、食品安全、環境監測等領域,其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直接影響科研與生產的決策。然而,若操作不當,輕則數據偏差,重則損壞儀器。掌握合理使用的核心要點,是發揮其效能的關鍵。
前期準備是基礎。開機前需檢查流動相是否純凈——緩沖鹽溶液需過濾并超聲脫氣,有機溶劑需確保無顆粒雜質;色譜柱需根據分析物性質選擇(如反相柱、離子交換柱),并確認其耐受的pH與壓力范圍;管路連接需緊密無漏,避免氣泡進入系統。此外,儀器開機后需按順序平衡系統:先以純水或初始流動相沖洗管路,再逐步過渡至分析所需的流動相,待基線平穩后再進樣。
參數設置需精準。流動相流速、柱溫、檢測波長等參數需根據方法開發階段的優化結果設定。例如,生物樣品分析常采用低流速(0.8-1.0 mL/min)以減少柱壓;溫度敏感物質(如某些抗生素)需通過柱溫控制(通常25-40℃)提升分離穩定性;檢測波長則需匹配目標化合物的較大吸收峰,避免干擾信號。進樣時,手動進樣需快速推注,自動進樣器則需定期校準進樣體積,防止交叉污染。
過程監控不可少。運行中需實時觀察基線是否平穩、峰形是否對稱(理論塔板數下降可能提示柱效降低)、壓力是否在色譜柱正常范圍內(波動超過10%需排查原因)。若出現異常峰或基線漂移,需立即暫停實驗,檢查流動相是否過期、濾頭是否堵塞、色譜柱是否污染。

合理使用液相色譜儀,本質是對儀器性能與分析需求的精準匹配。只有從準備到運行的每個環節嚴格把控,才能獲得可靠數據,延長儀器壽命,為后續研究提供堅實支撐。